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什么样的银行?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成长型企业成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动力源。而商业银行作为实体经济的资金纽带,在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需要具备哪些因素,才能脱颖而出?

对于很多企业而言,2023年是难以忘却的一年。
地缘冲突叠加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使得众多上市公司在经过十多年的持续稳定增长后,首次出现净利润负增长。
此外,一些奉行高负债、高杠杆、高周转经营方式的企业一度遭遇流动性危机,甚至走向破产重整之路。
当前,环顾全球,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而在“三变”之下,企业该如何应对?
一流企业的地基是什么?
如果把一流企业比作万丈高楼,那么公司治理就是稳固的地基。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呈现了奇迹般的高速增长,短短三十几年时间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这期间,一批批企业赶上了时代红利,开始展露头角,走向世界。
进入2018年,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篇章--工业化后期,这些改变为中国企业带来了更优的发展形势,同时也带来了更巨大的挑战。
诚然,在40多年改革开放基础上,一部分大型中国企业保持了相当长的一段高增长节奏,并拥有了一个相对好的规模基础。但这些大公司所蕴含的能量,是否有能力抵御未来几十年发展的变化呢?是否能够成为世界一流企业?
如果要得到答案,我们不得不思考:影响企业业绩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将企业从价值活动角度进行衡量,则企业经营行为可分别由研发、制造和营销构成。而这三部分的顶层设计——“治理结构”,又从大局上决定了企业业绩的发展速度和增长潜力。
古语有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透视那些基业长青、世界一流的企业,它们均都具有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因为它们很清楚,企业的安全性和成长性均取决于该公司内设机构积极的履行职能。
大象稳健“奔跑”的秘诀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治理格局与产业结构持续深度调整,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对于推动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引领带动产业链重构升级,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众所周知,商业文明是人类进步的基石,企业的发展关系着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的经济基础、科技基础、民生基础。世界一流企业,不仅是一个国家闪亮的经济“名片”,更是衡量国家整体实力的重要指标。
8月2日,美国《财富》杂志与全球同步发布了最新的《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榜单显示,2023年,中国共有142家公司上榜,大公司数量继续位居各国之首。
分行业来看,华为、腾讯、阿里巴巴、比亚迪、宁德时代等科技创新型企业榜上有名;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人寿、中国平安等金融企业常居前列。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世界500强中全球共有42家银行业公司进入此次榜单,其中9家为中国银行业公司,而这9家银行均为上市公司。
目前,中国上市银行队伍壮大至59家,包括6家国有大型银行、10家股份制银行、30家城市商业银行、13家农村商业银行。截至2022年末,59家上市银行资产规模超265万亿元,约占我国商业银行总资产的84%。
此外,截至2022年末,中国上市银行以占上市公司35.7%的资本、67%的资产,创造了占上市公司8.2%的营业收入、39.6%的净利润。
从数据来看,上市银行是我国银行业的中流砥柱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主要金融力量。而作为国家金融稳定的基石,如何让银行这头大象在“奔跑”的同时保持稳健呢?
10月16日上午,由《中国银行业》杂志社主办、浙商银行承办的“2023中国上市银行发展论坛暨银行业公司治理四季讲堂第三讲”在杭州召开。论坛的主旨便是面对国际国内复杂严峻的经营环境,中国上市银行如何破解经营难点、防范金融风险,积极服务实体经济,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银行业协会党委书记、专职副会长邢炜表示:“2023年,国际国内经营环境依然严峻复杂,但我国经济发展稳中向好,风险压力有效缓释,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精准有力。要深刻认识到,中国上市银行仍然处于重要的机遇期,发展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和条件,必须以加快转型顺应趋势、把握机遇,积极服务实体经济,坚决守住风险底线,实现客户、员工、股东、合作伙伴、社会的综合价值最大化。”
原银保监会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工商银行原行长杨凯生也在论坛上发表了“关于上市银行的几点思考”。
他认为,上市银行由于体量较大,因而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有重大影响。例如,有时候人们会疑惑我国上市银行的盈利能力究竟怎样,为什么上市银行的市场估值一直上不去呢?除了关注上市银行的投资价值,也不能忽视它长期收益的稳定性、安全性。
他进一步补充道:“我国银行业的资产规模占整个金融业总资产的比重高达90%,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我国银行业尤其是上市银行的公司治理水平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了我国整体金融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不断加强和完善我国银行业的公司治理,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需要,对维护资本市场的稳定具有积极作用。”
公司治理的价值
世界银行前行长詹姆斯·戴维·沃尔芬森曾表示:“对世界经济而言,完善的公司治理和健全的国家治理一样重要。”
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是企业融资、吸引国际国内资本所必需的。由于资本市场的国际化,本国企业可以到国外去融资,但是一国能否吸引长期的、有耐心的国际投资者,该国的公司治理结构必须让投资者可以信赖和接受。
而良好的公司治理准则,能够增强投资者对该公司的信心,从而降低融资成本,最终能够吸引更稳定的资金来源。公司治理结构的好坏直接影响了投资者的投资选择和公司股票价格。
浙商银行作为“A+H”两地上市的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一直以打造运转高效稳定且符合监管要求的公司治理架构为目标。
在管理层方面,浙商银行将党的领导全面融入公司治理,系统搭建了“党委核心领导、董事会战略决策、高管层执行落实、监事会依法监督”四位一体的公司治理机制,以期实现客户、员工、股东、社会的综合价值最大化。
在股东结构方面,太平人寿、山东国信成功竞得原股东旅行者汽车集团旗下持有的13.47亿股股份。上述股份过户后,太平人寿将持有浙商银行3.33%的股份,山东国信将持有浙商银行3%的股份,分别成为浙商银行的第5、第6大股东。
在ESG方面,浙商银行始终胸怀“国之大者”,坚守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将ESG理念融入投融资、资管等业务流程,多领域实现零的突破,如独立承销全国首单定向绿色资产担保债务融资工具。
在金融本源方面,浙商银行高举金融向善大旗,从金融的功能第一性出发,服务善的主体、放大善的功能,探索高于ESG的“善本金融”理念与实践,构建“浙银善标”体系,把“善”的基因嵌入授信评审、风险管理。
绘就高质量发展蓝图
“净息差收窄,经营压力增大;后疫情时代,资产质量承压;银行估值偏低,外部资本补充不易。”浙商银行行长张荣森在论坛上如是表述。
新形势下,如何平衡兼顾资本、规模、质量、效益,走出中国特色的金融发展之路?
浙商银行提出“垒好经济周期弱敏感资产压舱石”的经营策略。即无论宏观环境如何变化,相关行业增长仍能保持稳定,平滑周期波动对经营的影响。不断夯实基础客群,不断做大零售、小贷和供应链金融业务,不断提升中间业务收入的占比。
截至2023年6月末,经济周期弱敏感资产实现营收95.17亿,同比增长26.71%,占全部营收的比例达到29.58%,同比提升5.24个百分点;非息收入占比提升1.07个百分点至27.86%,绿色中收增幅达47.6%。
为了夯实“经济周期弱敏感资产压舱石”经营策略,坚定走有自身特色的高质量发展道路,浙商银行进一步升级智慧经营理念与实践,从智慧创收、智慧清收、智慧风控、智慧大本营、智慧获客、智慧营销、智慧管理等七方面破解银行经营重点难点。
浙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殷剑峰在论坛上充分肯定了坚持智慧经营的重要性,他认为,当前“出口导向+投资驱动”旧模式的终结,“消费主导+创新驱动”新模式的开启,在此背景下,浙商银行提出构筑经济周期弱敏感资产的经营战略,是银行规避风险的主动举措;是提高银行自身价值、维护金融稳定的主动担当;是对银行功能的重新定位,目的在于更好服务实体经济。顺应发展大趋势,有助于提高估值水平。
经过一两年的深耕细作,浙商银行的智慧经营策略不仅优化了自身收入的结构、还提高了穿越周期的能力。
截至2023年6月末,浙商银行总资产突破2.91万亿,各项贷款突破1.65万亿,营收增速连续8个季度居全国性股份行第一,净利润时隔4年重回两位数增长,净利差1.95%,两年来首次回升。
初显成效的“垒好经济周期弱敏感资产压舱石”经营策略为探索中国银行业现代化转型提供了一个鲜活样本。
如需转载请与上海鸣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联系。未经上海鸣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版权合作及网站合作电话:021-803165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