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星数科小贷业务被小米消金“接手”,小米金融“瘦身”进行中?


如今在监管趋严的背景下,属于互联网巨头的金融蛮荒时代正逐渐远去,小米自然也不例外,踏入金融领域不过7年,旗下的金融业务平台天星数科在去年10月进行组织结构的调整后又传出公司正在“瘦身”的消息,伴随着频繁的人事变动、监管的趋严,小米正在放缓其布局金融的步伐。

踏入金融领域不过7年时间的小米,旗下金融业务平台天星数科意欲“瘦身”。
2月17日,据媒体报道,小米旗下金融科技业务天星数科正在缩减业务线,天星数科早在年前就计划将原有900人团队缩减1/3,而原有7条业务线,将只保留还在上升期的供应链融金融、消费金融等主要条线。
对此,天星数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团队不存在缩减的情况,相关业务线本着‘聚焦主业、服务实体’的原则,在2021年第四季度进行了组织架构的调整,将相关业务线整合形成数字产业金融部和数字零售金融部,数字零售金融部下设信贷科技业务部、综合业务部、支付业务部及国际业务部。
看似表态了团队不存在缩减的情况,但天星数科的回应字里行间却透露出对金融业务的“调整”。而天星数科最新回应称,小米消金正在有序承接天星数科的个人消费信贷业务。
效仿蚂蚁集团?小米消金承接天星数科的小贷业务
2020年,“小米数科”将品牌升级为“天星数科”,天星数科旗下面向个人用户的金融服务产品——小米金融App也更名为天星金融App。
在小米集团手中的数十张金融牌照中,绝大多数由天星数科作为主体包揽,从原有的业务线之中也可侧面印证这一点。具体包括7条业务线,分别为小贷/消费金融、理财、保险、支付、供应链金融、金融科技、网络互助等,其中,小米互助已于2021年5月正式关停。
如今天星数科意欲缩减旗下金融业务,据财新报道称,保险、理财等财富管理业务因一直亏损首当其冲。而目前保险业务已从几十人裁到三四人,直接负责人是王迪;小米支付随着原负责人冷丽琴的离职,也已经被分拆,钱包、NFC等相关业务已被规划到小米集团MIUI“软件与体验部”;跟客户、银行相关业务被保留在天星数科,直接负责人是贺涛。
据悉,同样面临“瘦身”的还包括小贷业务。“随星借”作为天星数科旗下C端信用贷品牌,资金目前在天星金融APP中显示由重庆小米消金提供服务。
作为C端产品,用户是检验产品的试金石,“随星借”却一而再再而三出现问题,2021年这一年时间,就有多名消费者投诉“随星借”使用呼叫系统进行高频电话轰炸、爆通讯录等,涉嫌暴力催收。截至2021年3月“小米随星借”和“天星金融官方”在投诉网站上的投诉总量近七千件。不仅是这一处问题,多位用户在投诉网站上还指出在“随星借”的贷款中发现前后利率不符及偏高的问题。
图片来源:黑猫投诉
此外,政策开始监管此前的小贷跨区经营和畸形高利率等问题,而天星数科的小贷业务自然受到波及。
2020年11月,网络小贷新规正式落地。银保监会规定跨省级行政区域经营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的小额贷款公司的注册资本不低于人民币50亿元,且为一次性实缴货币资本。明确网络小额贷款业务应当主要在注册地所属省级行政区域内开展,未经银保监会批准,不得跨省级行政区域开展网络小额贷款业务。
而重庆小米小贷目前的注册资本为4.5亿美元(合计为28.49亿元人民币),要想跨区经营或者进一步扩充规模,小米小贷显然需要增加超20亿的注册资本。
值得注意的是,18日有媒体报道称,小米消金正在有序承接天星数科的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小米消费金融于2020年5月开业,小米集团作为控股股东持股50%。
而小米此番做法或是效仿蚂蚁集团的方案。根据蚂蚁集团的方案,目前,花呗、借呗已完成品牌隔离,属于蚂蚁消费金融的独立品牌,蚂蚁旗下小贷公司业务有序退出市场。
频繁的人事变动
一般而言,组织架构的调整会带来人事变动,而此前天星数科的人事变动就极其频繁。
2019年6月,时任信贷负责人陈曦的离职开启天星数科频繁的人事变动,有消息称前小米金服产品负责人王凯将接任小米信贷负责人,而王凯此前任阿里巴巴产品条线高管,从阿里离职后加入小米金融。
彼时小米金融科技收入也加速奔跑,据小米财报数据显示,2019年二、三季度金融科技收入分别为7.92亿元以及10亿元,同比增幅分别为63%、91%。
短短一年时间,小米金融再次迎来人事变动,2020年4月,新网银行创始行长赵卫星正式进入小米金融担任副总裁,负责分管所有前台业务,向小米金融董事长洪锋汇报。
而在加入小米金融之前,赵卫星拥有丰富的银行任职经历以及互联网金融开拓经验,先后任职于民生银行、浦发银行、杭州银行等国内主流银行,也曾在任职蚂蚁金服、网商银行期间负责重要业务的开拓探索。
在赵卫星上任仅1年半的时间后,天星数科管理层再生变动。2021年10月,小米集团正式宣布集团CFO林世伟兼任天星数科CEO,相关工作向天星数科董事长洪锋汇报;任命天星数科副总裁赵卫星兼任天星数科首席产品官,向天星数科CEO林世伟汇报;而数字零售金融部总经理由天星数科CEO林世伟暂代。
与此同时,天星数科也迎来业务调整,原信贷业务部和金融科技平台部合并为信贷科技业务部,任命数字产业金融部总经理岳凯兼任信贷科技业务部负责人,向数字零售金融部总经理林世伟汇报;原用户增长部、保险业务部、理财业务部合并为综合业务部,任命郝晓琳担任综合业务部总监,向零售金融部总经理林世伟汇报。
小米系的10余张金融牌照
作为以制造业出身的小米,其在金融版图上的布局以快准为核心。
从最早的2015年踏入金融领域后,通过不断“跑马圈地”,小米系目前已拥有10余张牌照。
2015年5月,小米金融正式上线,自此小米布局金融领域正式拉开帷幕。小米首先下手的是券商行业,同年9月9日,互联网美股券商老虎证券正式宣布,已获得小米科技亿元规模的A轮投资,截至2021年3月31日末,小米为老虎证券第二大股东。
小米以收购的方式一步步在金融行业“攻城略地”,首先是小米收获了支付牌照,2016年1月,小米以6亿元的价格收购第三方支付机构捷付睿通 65%的股权,最终拿下捷付睿通的全部股权是在2020年。
同年,为获得保险经纪牌照,小米收购北京宏源保险经纪有限公司,并将其更名为小米保险经纪有限公司。小米对于保险业务的野心不满足于此,2020年1月30日,小米又对保险产品测评机构深蓝保融资近亿人元。同年9月3日,小米又看中国外一家专注于让东南亚地区的用户更容易获得保险的金融公司PasarPolis。
2021年5月,小米保险业务再下一城。据天眼查APP显示杭州大鱼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投资人新增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手握支付与保险牌照的小米又将目光转向银行牌照,2016年12月,小米通过全资子公司四川银米科技持股29.5%的新网银行正式获批开业。除新网银行之外,小米旗下天星银行还在2019年5月9日获得香港金融管理局颁发的虚拟银行牌照,并在2020年3月31日正式启动试营业,成为香港第二家正式营运的虚拟银行。
在消费金融这块大蛋糕下,小米自然也想分得一杯羹。2020年1月,小米联合重庆农村商业银行等4家企业共同出资设立重庆小米消费金融有限公司。历经四个月的时间,小米消费金融获批开业,注册资本15亿元。
时至今日,小米系已拥有多张金融牌照,包括网络小贷、消费金融、券商、私募股权投资、第三方支付、保险经纪、银行等。
如需转载请与上海鸣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联系。未经上海鸣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版权合作及网站合作电话:021-803165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