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拿地,“狡兔N窟”


一连数年“买地盖楼”后,今年三季报,小米的财务报表出现了一条有趣的变化——因出售办公楼及物料,小米第三季度“其他收入”由上一年的6.68亿元同比大增194.2%至20亿元。

小米的产业版图再下一城。
据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官网,11月27日,小米科技已与北京经开发管委会签订《合作协议》,正式宣告小米汽车落户北京经开区。
据悉,该项目将建设小米汽车总部基地和销售总部、研发总部,并分两期建设累计年产量30万辆的整车工厂,其中一期和二期产能分别为15万辆,预期2024年首车下线并实现量产。
短短几百字的新闻稿并未披露双方合作的具体细节,诸如土地金额、占地面积、整体规划等关键因素均未公开,但这并不耽误小米汽车亦庄基地成为小米在京的第四个园区项目。
近几年来,小米接连在地产领域完成多起大手笔投资。就在今年10月21日,小米还曾通过子公司以15.5亿元拿下上海徐汇区的一宗商业办公用地,规划建造上海总部。
将小米目前已经拥有的北京、武汉双总部以及在建的深圳国际总部、南京华东总部考虑在内,小米规划中的总部个数已经多达5个。
智能化时代,企业竞争加剧。智能手机、智能汽车、智能家居……一个个业务模块分别对应着小米在过去、现在以及将来的资本故事,也关联着小米的生命周期。
大变革到来的前夜,小米“狡兔N窟”。
第五个总部
小米“喜欢”拿地,近几年尤甚。
10月21日,据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网站披露,谧空间(上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15.5亿元拿下上海徐汇区的一宗商业办公用地。该地块滨临黄浦江,出让面积1.66万平方米,对应建面4.99万方,折合楼面单价约31001元每平米。
工商信息显示,谧空间(上海)是小米的间接全资附属公司,成立于5月28日,法人为张峰。而张峰同时也为担任着谧空间北京、南京、武汉等分部法人。张峰还有另一个更加广为人知的身份——小米高级合伙人和副总裁。
这是小米首次在上海拿地。据备案,承担拿地主体职责的谧空间(上海)注册资本约6.8亿元,经营业务包括科技领域的技术开发、软件开发、非居住房屋租赁、社会经济咨询服务等。
近7亿元的注册资本、豪掷15.5亿元“抢地”再加上金融、智能化应用集聚的地块位置……即便小米汽车公司早在9月初就已在北京亦庄完成注册,小米此番手笔仍被外界解读为“或在上海谋局小米汽车”,
猜测之风止于小米官方发声。据中国证券报报道,小米集团回应表示,“这块地是早在2018前就规划的上海总部用地。上海总部的职能由来已久,包括手机研发、金融、互联网业务等,目前处于租赁物业分散办公状态。因此,这块地规划建设上海总部,以便将来把团队集中到一起。”
回顾小米近几年的发展,如果说业务层面的发展可以被定义为明线,那么另一条发展的暗线,则为“建总部”。
除了此次拟建的上海总部,小米的总部还有四个:北京的小米科技园,武汉的光谷总部以及在建的南京华东总部和深圳国际总部。
五大总部,造价不菲。以深圳国际总部为例,2020年10月底,小米曾以5.31亿元竞得深圳市南山区后海中心区地块。据小米总裁王翔透露,小米集团计划在上述地块投资77.6亿元打造小米国际总部,预计2020年到2024年累计营业收入约510亿元,形成地方财力约6亿元。
再往前追溯,2019年5月小米还曾以2亿元竞得南京一地块用于建设华东总部。据南京当地媒体报道,该项目计划总投资30亿元,2020年计划投资5亿元,预计2024年竣工。
粗略计算,仅小米目前在建的两个总部项目,不计入前期拿地成本,投资已经突破百亿。
“狡兔”小米
“现在的互联网巨头很多都实行多总部基地,一般在一、二线城市,这是基于企业自身在资源、人才、战略等多方面的考量,比如有些是为了吸引人才,有些是为了业务发展。此外,现在的巨头一般业务矩阵庞大,单一总部也容纳不下员工办公,所以多实行多总部形态;有些总部则是放在业务、研发、人才的一线,主要是基于这些方面的考量。”
接受《证券日报》采访时,经济学家盘和林曾如此评论小米深圳拿地一事。
分别来看小米的几处总部,其中北京总部承担了集团大部分职能,是集团的核心;武汉总部方面,则已涵盖AIoT(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服务、信息技术、新零售、金融、有品电商等多个核心业务板块。
对于南京区域,据南京当地媒体报道,小米华东区域总部项目将重点打造成为除小米北京总部外全国最大的研发中心,建成后将入驻小米集团的手机系统软件及BSP等研发中心、基于MIUI及新生态等的互联网研发中心、优质生态链企业等。
至于最新的上海以及深圳两个总部,则分别对应金融、互联网以及海外业务。
战略持续落地,小米的五大总部格局逐渐清晰:围绕着北京总部,武汉专攻电商和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南京整合长三角供应链,负责手机软件开发;深圳作为国际总部,对外沟通;上海总部聚焦金融以及互联网技术等。
用四个字总结小米的多总部战略——“因地制宜”。五大总部所担负的职能背后,均有着对应的人才、产业集群优势。同时,从另一个层面来看,小米此番操作,还有着“把鸡蛋放在不同篮子”里的考量。
智能手机、智能家居、智能汽车……每条赛道都指向未来,“狡兔”小米不想放过任何一个机会,纷纷“All-in”。而伴随着业务种类的横向展开,截至今年三季度,小米员工总数已突破2.6万人。
如今,汽车业务确定落至北京,小米在北京的业务也将有所侧重。此前流传的一份小米汽车高管名单亦显示,17人均为小米北京的核心骨干。
小米的“盖楼大计”仍在继续,情况却有了些新变化。
三季报中,小米的财务报表出现了一条有趣的变化——因出售办公楼及物料,小米第三季度“其他收入”由上一年的6.68亿元同比大增194.2%至20亿元。
一连数年“买地盖楼”后,小米也开始卖楼了。
小米的地产生意
9月10日,小米生态链企业石头科技曾披露一则公告,称拟收购北京紫麟位于北京市昌平区沙河镇七里渠南北村开发项目7#办公楼1201、1301、277个车位、其他配套设施房地产市场价值,购买房产评估值共计2.58亿元。
公告进一步披露,紫麟置业受Xiaomi corporation控制,也是石头科技5%以上股东天津金米和Shunwei Ventures III (Hong Kong) Limited的相关方。而交易标的与小米在建的产业示范基地同属七里渠街区。
小米与地产行业的渊源颇深。作为手机业巨头,小米屡次因为买地盖房登上房地产业内的热搜。
尽管地产行业已经走在下行区间,对于科技公司而言,买地盖房仍然是一件一石二鸟的事情。除了上文提及的战略安排外,更为现实的一个事实是,科技公司可以利用产业优势,用更低廉的价格拿到城市核心地块。
在这些地块上开发的物业又会变成企业的固定资产,随着土地价格上涨带来物业增值的同时,也为企业融资做担保。小米中期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小米手中价值83.4亿元的楼宇、在建工程以及土地使用权帮助小米获得了约21.1亿元的担保借款。
自持之外,近几年间,围绕小米与地产领域其他板块的新闻也层出不穷。
2019年的开发者大会上,小米曾对外高调宣布小米智慧地产解决方案,称已与卓尔集团、绿地集团、时代地产合作,预计年内交付2000套房源。
项目已过两年,有关2000套智慧地产方案的房源却再无水花。在搜索平台上再次检索相关事项,时间仍停留在2019年年末。
小米的关注点转移至酒店以及公寓。
今年8月,小米曾斥资7亿元投资公寓品牌——米公寓。工商资料显示,米公寓商业运营管理公司为小米子公司。经营范围包括出租商业用房、 出租办公用房以及物业管理。外界因此猜测,小米或进军房地产。
8月底,小米方面回应外界猜测,表示“这个就是小米员工公寓。主要是为了减轻小米员工尤其是应届生租房难、租房远、租房贵的压力,增强员工幸福感的一个举措。”
小米方面澄清一个月后,工商信息显示,9月28日,小米之家商业有限公司悄然发生工商变更,公司经营范围新增非居住房地产租赁;房地产经纪等。
另一边,小米两年前提出的智慧酒店解决方案开始推进。11月8日,连锁酒店集团尚美生活宣布已获小米集团战略投资,“双方将共同探索未来酒店+科技发展新机遇”,光源资本担任战略投资独家财务顾问。
如需转载请与上海鸣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联系。未经上海鸣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版权合作及网站合作电话:021-80316510
